更新时间:-- | 阅读量: 46
克莉丝蒂娃于1966年在评价巴赫金*理论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这个概念。实际上它是从巴赫金...美国文论家哈罗德·布鲁姆*的《影响焦虑》一书就令人信服地把互文性又与创作主体影响关系结合了起来。他指出“诗歌理论,就是诗歌影响的描述……诗歌史无法 ...
搜索到与“ 互主体性”相关的文献共 3条
传统翻译观以原著和原作者为中心,以语言的转换为核心,忽略了译者的创造性。依据互文性理论,也是基于翻译活动本身的特点,译作与原作之间必然具有互文关系,而译者是最活跃的凶素,起着最积极主动的作用。译者在翻...
《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》 2010年6期 关键词: "互文性理论","翻译","译者地位","译者主体性" 收藏
当前师幼互动中幼儿的自主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发展受到抑制。究其原因在于“成人本位”的传统教育观念,幼儿主体性发挥易受环境、教师主体性发展等因素影响。要实现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回归就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...
《教育导刊(下半月)》 2015年10期 关键词: "师幼互动","幼儿主体性","失落","回归" 收藏
在具身认知中,心智之于身体的经典优先性,被翻转为身体之于心智的优先性。身体不再是被纳入物质世界的物体,而是兼有知觉、情感和行动能力的整体属性。这是具身性的最基本含义,它为我们理解社会交往中的主体间性本...
《苏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2020年01期 关键词: "主体间性"," 具身性"," 联合运动知觉"," 耦合"," 意义建构" 收藏
Copyright © 2013-2016 ZJHJ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